十年抗爭轉與和:當前鵪鶉法規之推進
鵪鶉協會在2008年起就陸續推動鵪鶉納入指定家禽的運動,但內部意見的分歧以及政府的不關心,直到2019年才正式納入指定動物的行列,未來的協會將繼續推動鵪鶉往指定家禽邁進。
在政府的忽視之下,2008年民間成立的「中華民國鵪鶉協會」成為了法規推動背後的重要推手。自成立以來,該組織不斷向政府訴求將鵪鶉納入《畜牧法》、《動物傳染防治條例》中,希望替所有養殖戶取得相關保障。但因為過去鵪鶉處於灰色地帶,因此一直被政府單位認為相關證據不足,無法證明鵪鶉有感染禽流感之先例,而不受重視。
近幾年,才有其他政府單位亦逐步關注到「鵪鶉入法」的課題,相關重要人士如行政院農委會楊泠泠技正、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萬宏傑先生至今皆為此奔走,不遺餘力。然而,儘管各方人士對此有所關注,鵪鶉養殖農對於政府法規推動的態度比起信任,更多的是對未知的不安全感,包括對政策的不了解,以及對協會的種種疑慮。
「鵪鶉入法」背後的引爆點
而真正觸發政府正視鵪鶉議題、也真正喚起養殖農戶注意的其實是今年九月初,於嘉義溪口地區爆發的大規模禽流感。此次禽流感一共撲殺了約四萬六千隻鵪鶉,佔全嘉義縣鵪鶉總數的十分之一。
當時,溪口地區養殖戶謝姓農民於自家鵪鶉養殖場發現有疑似禽流感的事態發生,便通知於當地鄉公所的第一線服務人員張獸醫前來查看。張獸醫一方面在第一時間察覺到此次事態的嚴重性;一方面也因為其處於第一線防疫人員,較受到農戶信任,而受到鵪鶉協會的委託。換言之,協會希望能藉此機會,藉由說服謝姓農民向地方政府通報,來取得明確的檢驗證據,讓政府了解鵪鶉在防疫上的漏洞,進一步影響當時的法規。最後,在獸醫的堅持下,謝姓農民向上級通報,並撰有陳情書。
後續水到渠成的法規演進
農委會、防檢局接連得知外,由於謝姓農戶有記者方面的人脈、楊泠泠技正與防檢局高層熟悉,又時逢2020年大選前,幾週後即有了將「鵪鶉」納入《動物傳染防治條例》中「指定動物」的規範。此後,政府每年需要定期替鵪鶉進行健康檢查,若有禽流感發生,農戶亦能得到撲殺補償。
此事件中政府的作為讓其他鵪鶉農戶有所依循,也提高對政府的信任。過去的通報不僅沒有補償,還要被撲殺、被監控,最後大多乾脆自行撲殺,形成防疫漏洞,但此後則有多加一層保障。雖說補助沒有完全彌補損失,但多少可以減輕鵪鶉農的負擔。
在促成鵪鶉納入「指定動物」後,鵪鶉協會也加緊腳步,希望能乘此之勢將鵪鶉一併納入《畜牧法》中的指定動物,預計在今年年底將會針對此議題,進行中央單位農委會、畜產會、地方政府畜牧處、鵪鶉協會的多方會議討論。
目前最大的困難點是什麼?
儘管政府部門、民間組織皆有意將鵪鶉入法「一次到位」,但看似順水推舟的法規推進,目前其實還牽涉到一巨大難點——土地權問題,此亦是農民在最大的擔心之一。
由於納入「指定家禽」即意味著納入當前的《畜牧法》,也就與過去未能獲發的畜牧場登記證有關,須經過重新勘查土地、調查現場的過程。但是在長期的鵪鶉養殖時間內,其實一直有「土地擴養」的問題;換言之,目前養殖範圍或以超過過去核可的使用範圍,此引發農民的擔憂。他們擔心,在法規進一步通過之後,原已養殖鵪鶉的用地範圍將受限。而在此,協會與政府也將為此研擬相應措施,或許是合法化原已被用來養殖鵪鶉的土地。